看《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很喜欢节目里的一句话:“人们懂得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乡愁。”尤其是离开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厦门后,更是感同身受。思乡的情绪,具化成了对家乡每一种食物的思念。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甘肃人,来到厦门后,我反而怀念的是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
可说实话,在家时,这玩意儿我几乎天天吃。味道有多好呢?清汤寡水,就那一丝咸味。牛肉面里的牛肉就立方厘米大小,刚到嘴里,还没嚼出味儿,就进了肚子。那时我上高中,因为晚自习前那段休息时间太短,晚饭我是不回家吃的,都是一下课就直奔校门口的牛肉面店,钱一付票一撕,对拉面师傅喊一声“二细!”。然后美滋滋的等着面上来,还要强调一句:“师傅,辣子多些”,总觉得汤不红的牛肉面是没有灵魂的。那时候牛肉面六块一碗,学生还可以加面。有时候我也会想,会不会是因为高三生活味蕾太过贫瘠,才会让我再想起,就觉得牛肉面是特别的有味道。这次借着课程随笔作业的机会,我也想好好介绍一下兰州牛肉面。
兰州拉面,说出来大家都不会陌生。然而在兰州,当地人并不认可“兰州拉面”这个叫法,都叫“牛肉面”,绝不是因为兰州人矫情,单纯就是因为叫习惯了,而是这名字背后蕴含着兰州人的生活情节。
早些年,兰州人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去外地开面馆,一是本地牛肉面市场需求大,没必要开拓新市场,二是过去物流不发达,牛肉面换了水土全变了味,这是兰州人的死穴,砸饭碗的事情干不得,所以外地的牛肉面市场一直被青海人占领着。“兰州拉面”的名声也是青海化隆人打出去的。化隆曾是全国贫困县,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农民靠天吃饭。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个叫马贵福的化隆人在厦门开了第1家拉面馆,即使做法大相径庭,但为了招揽生意,还是打出了“兰州拉面”的招牌。
生意做得不错,于是亲帮亲、一带一,化隆人抓住了这个脱贫致富的机会,在全国各地开起了小面馆。化隆一共30万人,如今12万人都在做拉面生意,拉面早已经成为化隆的致富产业,是单位支持的脱贫项目。
青海人开拉面馆没有“口味正统”和“文化输出”的使命,除了青海拉面,还一并经营盖饭、水饺、泡馍、小炒、大盘鸡,以及连兰州人都闻所未闻的“兰州炒饭”。很多面馆的拉面品质乏善可陈,却打着兰州的招牌,你说兰州人气不气?虽然叫牛肉面或拉面都无伤大雅,但在兰州人的执拗里,也可以看到兰州人对正统和口味的执着。
食物的诞生与发展,和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地理上的兰州,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处,也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汇集区。
自古以来,穿城而过的黄河,造就了兰州发达的水路交通。藏区的牛羊肉、汉族的粮食得以相互运输。而世界上每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总会留下经商者的饮食痕迹。
兰州也不例外,藏族人留下的牦牛肉、西方传来的香料,还有兰州本地盛产的小麦,促使了一碗兰州牛肉面的形成。兰州牛肉面特有的风味,正是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赋予的。
而使得兰州牛肉面更加与众不同的,还必须得提及一个人。
相传 100 多年前,一位名叫马保子的回族小伙子,经营着一家热锅子面铺。当时各家面铺常见的做法是提前制作好面条,待食用时再进行烫煮加工。
马保子为了争取到更多食客,尝试将提前加工面条改为现场拉制,并在和面时创造性地加入了蓬灰水,使面条变得富有弹性。他在热汤配方上也做出了改良,并搭配牛肉、蒜苗、萝卜片、辣椒油等食材,制作出如今兰州牛肉面的原始模样。
兰州牛肉面延续到现在,毫不夸张地说,它已经成为兰州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食物。
通常,牛肉面是以早餐的形式出现在兰州人的餐桌上。凌晨 5 点,师傅们就会启程赶往面店,着手牛肉面的准备。全部依靠手工的牛肉面,需要的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和面、抓面、捣面、搋面、蹬面、揉面,再到抻面,一碗面好不好吃,就看一位师傅的意志和技术。每一位顾客下单,师傅都要不厌其烦地重复揉面和抻面的步骤。
精湛的手艺需要漫长时间的练习,水和面粉的比例、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搓揉的次数,要做到每个步骤都成竹在胸,起码要历经数十年的操练。
面条的制作,可分为 5 个步骤,首先是挑选新鲜的高筋面粉。当地人偏爱使用皋兰县种植的一种稀有小麦品种“和尚头”,用这种小麦磨出的面粉,颜色微黄,面筋与蛋白质的含量比其他品种高。和面步骤中使用的水,也根据季节有所变化。冬天用温水,其他季节则用凉水,还要讲究“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这里的“灰”就是作为草木灰的“蓬灰”(蓬灰是用蓬柴草烧制而成的草灰,经过上百年的使用。蓬灰只在兰州牛肉面中使用)。之后是饧面,通过静置发酵的化学反应生成面筋。为了使面条更加爽口和均匀,师傅需要不断地将面团拉伸、摔打、折叠,如此反复。然后面团表面涂上防黏的清油,有顾客下单时,取出其中一块,抻开煮熟即可。
对普通食客而言,新奇的就是看拉面师傅处理面条。师傅们大多为男性,但与平时所见拿惯铁锅、铁勺的粗壮厨师不同。牛肉面店后厨的师傅,有着对揉面力度轻重的掌握,这是一种无法量化的细腻;有着拍打面团的力量,这是男性应有的粗犷;还有抻面时的气定神闲与豁达,这彰显着一位师傅的功力。
面下锅后,负责煮面的师傅在水面用柔力拨开打结的面,等到合适的时机一把捞起,身体微倾,用力地甩干面水,果断地放入碗中。接着熟练地在几秒钟内倒入肉汤,甩入香菜、葱末、蒜苗和两小勺辣油。这样,一碗牛肉面就好了。
怎样才算是一碗好面呢?说实话,兰州的牛肉面馆众多,各店的味道基本自成一派,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标准。但有一个标准是兰州人公认的:一碗面若具备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油红)四绿(蒜苗绿)五黄(面条黄),这碗面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微信图片_20210221100220.jpg
至于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具体是什么,兰州人有着自己的解释。
汤清:牛肉汤醇香清净,需每日现熬。一要舍得用肉,二是肯花时间。以前兰州也有用牦牛肉的,现在一般都是黄牛肉。各家香料配比不同,也会造成汤底的风味差异。
萝卜白:汤里面一定要有萝卜片儿,根据时令选择白萝卜或绿萝卜,煮好后加进牛肉汤里,要看着通透,吃着薄软,否则都不合格。
辣子红:西北人离不开油泼辣子,这也是决定风味直观的因素。档口往往都放着堪比面盆的辣椒盆,虽然看着强势猛烈,但不要担心,这种辣椒香而不辣,大可放心尝试。
蒜苗香菜绿:牛肉面里的默认选项,往往下手大方,用量大胆,不吃香菜要提前告知。
面黄:兰州牛肉面讲究爽滑透黄,粗细均匀、吃口筋道,光面条就有9种选择。常见的圆面从粗到细有二柱子、细面、二细、三细、毛细、大宽、薄宽,韭叶子等分类,毛细的直径小于 1 毫米,口感为软绵。宽面从宽到窄有大宽、宽面、薄宽、韭叶等分类,大宽可达 5 厘米宽,一根到底,筋道过瘾。棱面指的是横截面呈多边形的面条,荞麦棱子就是常见的棱面。别看是同样的汤底,形状不一样,呈现出的风味也截然不同。
时至现在,经过 100 多年的传承,兰州牛肉面已从一碗本地人的食物走向全中国,成为兰州的一张闪亮的名片。也许那些牛肉面馆未必都是兰州人开的,但遍地的兰州牛肉面馆确实是身处异乡的兰州人的一个共解乡愁之地,体现着兰州人对一份食物的专注,展示着兰州人特有的饮食文化传承。兰州牛肉面在中国各地被称作“兰州拉面”,虽然兰州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在另一个层面上,体现了全国人民对这碗面的印象。“拉”的过程是深刻且被认为是重要的,在餐厅的厨房逐渐走向机械化、自动化、中央化的现在,坚持纯手工拉制的兰州牛肉面,每一碗都体现着拉面人的心意。大概这也是兰州牛肉面的魅力所在吧。兰州陈记牛肉面加盟
注:该文为厦门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饮食人类学》课程随笔作业
声明:(1)本站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在标题、页面等文案描述中尽量规避违禁词、极限词,如还有违禁词、极限词,在此申明上述词汇表述全部失效,如客户咨询均表示默认此条款,不支持任何形式以违禁词、极限词等理由投诉或要求 兰州陈作林陈记餐饮服务有限公司 另行申明,本网站内的所有产品、技术、软件、程序、数据及其他信息(包括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标、色彩组合、版面设计等)的所有权利(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及其他相关权利)均归 兰州陈作林陈记餐饮服务有限公司 所有。未经 兰州陈作林陈记餐饮服务有限公司 的许可,任何人不得以包括通过机器人、人力等程序或设备监视、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等方式擅自使用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一旦发现侵权行为,我司将立即进行证据保全并诉诸法律。(3)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